由当初的Android World全球移动开发者大会,升级而来的小蛮腰科技大会,到2020年已行至第九届。每年的“小蛮腰科技大会”被广泛关注,都因为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
这场被称为肩负着为人工智能技术奉献“世界方案”使命的国际化峰会,因其丰富的人工智能理念、技术和产业话题而引发业界的思考。
广州市委第十一次全会上提到:“要坚持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小蛮腰科技大会承接了广州市对人工智能产业化提速的功能,近几年大会的主题也逐渐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走向了人工智能产业化升级与落地。
在过去几年,围绕人工智能延伸出的新兴领域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无人机等等。当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被人工智能元素重构,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智能的世界。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在大会演讲中谈到,“AI作为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将深刻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实际上,通用目的技术就代表着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某个垂直领域,而是对所有行业都可以带来重大的效率推动。
许映童认为,到2025年,人工智能带动的产业价值会高达7万亿。
可以预见,未来5年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升级,不断加速的新阶段。
AI从算法到落地距离有多远?
智能世界是由千百个行业当中,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应用场景组成的。许映童认为,从AI+到+AI,场景化应用将成为人工智能成功的关键。
如今,人工智能计算已经成为了推动创新技术融合的粘合剂,成为它们的一种“能力”,正是通过智能这一“能力”的融入,推动了人工智能在行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才形成了智能产业的真正价值。
当前,从AI算法到场景化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算法开发、应用开发和业务部署都存在难点,人工智能产业化也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AI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场景之间,还有一定的落差; 其次,AI算力仍有巨大的鸿沟。据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这意味着从云、端、边对AI算力的需求正在爆发;最后,AI的“能力”普惠将成为趋势。AI的能力不只是大公司的专利,百行百业都需要“普惠”的AI能力去迈向智能化变革。
“1中心+4平台”破解三大难题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人工智能还缺乏一种通用性的计算平台,企业很难自己打造人工智能的算力集群。
第二,仅有大型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有能力创造算法,对于众多的创新创业企业来说,还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来为其提供从算法到算力的能力。
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要推动数字经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就必须整合行业生态,由政府、企业乃至人才培养,聚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作用。
基于此,许映童在会上表示,华为通过昇腾芯片打造了全栈AI基础软硬件平台,提供极简易用、极致性能的AI能力。并支撑“1中心+4平台”的方法论,汇聚“政-产-学-研-用”,使能产业升级。
作为这套方法论的“1个中心”,以AI集群为代表的AI计算中心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tlas 900 AI集群,可以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商业创新。
同时,为了解决千行百业的AI能力需求,华为打造了公共算力平台,可以提供普惠AI算力,支撑全行业的AI创新。以丰富的昇腾软硬件基础架构和平台为基础,华为聚合了10万多开发者,向上支撑了初创企业、合作伙伴和大量行业用户,让AI的生态得以自然生长。
华为还打造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来支撑科研创新。此外,华为正通过创新孵化平台+产业集聚平台,来孵化场景,聚集产业,并通过人才生态提供的持续驱动力,来实现使能智能升级的目标。
还原AI本质,推动产业升级
2017年7月20日我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今年的疫情期间,工信部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号召尽快利用AI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充分挖掘AI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
短短3年时间里,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走下了技术的神坛,走向了行业纵深。
在华为全球生产中心,目前已实现工位级、线体级、车间级AI质检,这个智能化升级,将原来6人配置的产线质检人员减少到2个人,反之质检准确率却从90%提升到99.9%。
在医疗领域,今年新冠疫情的战役中,AI让医疗影像诊断效率提升了50倍以上,更为精准和高效地抗击了新冠肺炎。除此之外,在输电行业、天文行业、零售行业,华为都有大量丰富的场景化实践。
通过昇腾为核心的算力集群,华为致力还原AI本质打造的人工智能平台,在行业纵深与场景化需求结合,做到了全面赋能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